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,你选择通关还是作弊?
你有没有想过,如果突然继承了一笔钱,不多不少,刚好够你“躺平”,你会怎么做?
是立刻辞职,环游世界?还是继续上班,只是再也不看老板脸色?
100年前,就有一个美国青年,遇到了类似的选择。
他叫拉里。
01 一场战争,改变了他的一生
拉里是一战时期的美国飞行员。在一次空战中,他的战友为了救他,不幸牺牲。
眼睁睁看着最好的朋友瞬间变成一具尸体,拉里懵了。
“一个早上还活蹦乱跳的人,怎么突然就没了?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如果死亡是所有人的终点,那活着又是为了什么?”
这些问题像魔咒一样缠绕着他。
战争结束后,他回到美国。未婚妻伊莎贝尔正等着他结婚、进入商界、过上流社会的生活——一条标准的“美国成功之路”。
但拉里拒绝了。
他决定“晃膀子”(do nothing),什么正事也不干,就思考人生。
02 未婚妻VS理想,他怎么选?
伊莎贝尔很美,也很爱拉里。但她完全不能理解拉里的选择:
“我要生活,我要派对、高尔夫、华服珠宝……我不能嫁给一个年收入只有3000美元还不去赚钱的人!”
拉里却说:
“我想弄清楚上帝究竟有还是没有。我想知道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恶。我想知道灵魂是不是不灭的。”
两人在巴黎的一间小阁楼里摊牌。那场对话堪称文学史上最经典的价值观念冲突现场:
伊莎贝尔代表现实:体面、财富、社会地位;
拉里代表理想:真理、自由、精神追求。
最终,伊莎贝尔退还了订婚戒指,嫁给了富二代格雷。
而拉里,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寻找之路。
03 十年寻道,他去了哪里?
拉里的“晃膀子”,可不是躺在家里刷手机。
他先是去了巴黎,每天读书8-10个小时,学拉丁文、希腊文,读哲学、文学、宗教……
但书本给不了他答案。
于是他又去煤矿挖煤、去农场打工、去修道院修行,最后远赴印度,待了五年,学习吠陀经哲学和瑜伽。
他做过最底层的工作,也见过最奢华的宴会;爱过纯真的少女,也救过堕落的妓女;经历过灵性觉醒的高光时刻,也忍受过漫长孤寂的自我怀疑。
十年后,他终于“悟”了。
04 悟到了什么?答案出乎所有人意料
拉里并没有变成苦行僧或传教士。
他回到美国,散尽家财,选择做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。
他说:
“我愿意接受形形色色的生活,不管它是怎样忧伤痛苦。我觉得只有生生不息,一个生命接一个生命,才能满足我的企求、我的活力、我的好奇心。”
他不再执着于“找到终极答案”,而是选择了“活在当下”——用最平凡的方式。
05 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还要读《刀锋》?
《刀锋》写于1944年,但它的主题跨越时空,直指当下:
- 你是选择“搞钱”还是“搞理想”?
- 你是要别人眼中的成功,还是自己内心的平静?
- 如果社会规则与你价值观冲突,你敢不敢“脱轨”?
拉里像一面镜子,照出每个人心中的挣扎与渴望。
作者毛姆没有评判任何人的选择。书中的每个人——虚荣的艾略特、现实的伊莎贝尔、堕落的索菲、平凡的格雷——都沿着自己的价值观走向结局。
没有对错,只有选择。
06 越过“刀锋”,就是得救
书的扉页上写着一句印度《奥义书》中的话:
“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;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。”
人生的确像一把刀,锋利且艰难。但难的不是生活本身,而是做出选择的那一刻。
拉里选择了越过刀锋,哪怕遍体鳞伤,也要活得真实、自由、清醒。
那你呢?
📖 推荐阅读
威廉·萨默塞特·毛姆《刀锋》
译者:周煦良
出版社:上海译文出版社
✨ 一句话总结
如果你也曾怀疑人生的意义,这本书会给你勇气——不是答案,是勇气。
“我愿意接受每一种生活,无论它多么痛苦和悲伤。我觉得只有一次又一次的生命,才能满足我的渴望、我的活力、我的好奇心。” ——拉里
公众号:古德猫宁李